手机版

已亥杂诗还是己亥杂诗

发布时间:2022-12-02   来源:伤感句子网    
字号:
手机查看

导语:究竟是“己亥杂诗”还是“已亥杂诗”?是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己亥指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作者以年份作为诗的题目。龚自珍1839年(农历己亥年)归家途中写的诗集,故称《己亥杂诗》。现在我国农历依然采用天干地支纪年,2004年到2010年分别是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以此类推

已亥杂诗还是己亥杂诗

是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己亥指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作者以年份作为诗的题目。

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年一轮回,也称六十年一甲子!龚自珍1839年(农历己亥年)归家途中写的诗集,故称《己亥杂诗》。现在我国农历依然采用天干地支纪年,2004年到2010年分别是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以此类推

已亥杂诗还是己亥杂诗

jǐ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拼音为: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篇一 : 《杂诗》

《杂诗》

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1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1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1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1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1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1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2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1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1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1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1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1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1个举重若轻,1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1个非凡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1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篇二 : 小诗杂集

《…》

这是一首诗

一首不需要标题的诗

这是一首诗

一首不需要内容的诗

这是一首诗( 文章阅读网: )

一首不需要结构的诗

这是一个人

一个不寻常的诗人

《诗_我的爱人

她近了

她远了

《呼唤自我》

回来吧!

曾经的我

回来吧!

那个迷失的自我

回来吧!

我的情

我的意

回来吧!

我的愁绪

回来吧!

没有你!

我的心恋恋无雨

没有你!

诗意不能畅游天地

《孤空》

无情的孤空

毁灭了

追爱的希望

凄凉的冷风

带走了

失恋的伤

《爱的回忆》

洒落的雨滴

撞碎了

寂寞的心

火红的日光

唤醒了

尘封的记忆

《红尘不染》

窗外的世界

不再美丽

寂寞的心

永不调零

《风》

凄凉的风

吹进我的身体

流向诗人的文笔

《火》

恶魔的呼唤

光明的追求

《深》

走进,

孤寂的夜里,

斩断,

缠绵的孤僻。

《我的诞生》

思想,

成就了诗人

《花》

花开时

我来了

花落时

我也该走了

;

《赏月有感》;

独望孤空残月;

寂寞涌心头;

心已无语;

无情残月使人愁;

《以情寄志》;

如果我们之间毫无距离,那是因为你就在我怀里。;

如果爱情的火花未能擦出,那是因为我们已融为一体。;

如果把爱藏在心中,我们将永远无法在一起。;

《恋雨》;

还记得你离开的那天吗?;

天空下着绵绵细雨,;

你紧紧抱着你哭泣,;

你说要我忘记,;

你说要我放弃,;

我却默默无语,;

没有泪水;

没有生气;

………;

你吻了吻我的脸,;

深深在我脸上留下痕迹,;

你推开我的身体,;

静静地离去,;

你的身影,;

慢慢消失在雨里,;

我的心,;

默默地随风远去;

………;

今夜,;

我在雨中等你,;

希望见到你的倩影,;

今夜,;

我在雨中等你,;

但愿我能哭泣,;

今夜,;

我在雨中等你,;

也许我能忘记。

《爱你》;

哦!;

难以忘记;

我的心境;

心随你跳跃;

心随你平静;

;

哦!;

无法抗拒;

你的柔情;

又将浪水激起;

怎能平静;

;

哦!;

悲伤继续;

你的倩影;

带来愁绪;

泪来无境;

;

《诗人》;

烂字烂词烂句;

组成诗文;

废纸废笔废人;

变成诗文;

;

《感谢》;

是你伤透了我的心灵;

是你成就了我的诗名;

《静夜》;

静静的夜;

烦烦的心;

;

是为情?;

还是为你?;

;

《寂静的夜》;

寂静的夜里;

坐在窗内的诗人;

向往窗外;

_那一瞬间的夜景;

;

《夜雨》;

每当夜雨来临;

心就会变得平静;

没有烦恼;

没有愁绪;

;

《沉默》;

为了梦想;

在夜里;

自由地傲翔

篇三 : 《杂诗》:《杂诗》-作品原文,《杂诗》-注释译文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杂诗_《杂诗》 -作品原文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诗意图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杂诗_《杂诗》 -注释译文

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杂诗_《杂诗》 -作品鉴赏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1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杂诗_《杂诗》 -解读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1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1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1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1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1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1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1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1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1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杂诗_《杂诗》 -作者简单介绍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人称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1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